楚雄市的彝族民間文學,大致可分為創(chuàng)世史詩、抒情長詩、山歌、情歌和神話傳說、英雄故事等類。因限于篇幅,每類只述其一、二為例。
(一)創(chuàng)世史詩
楚雄州境的彝族創(chuàng)世史詩,以《梅葛》《查姆》兩部著稱于世,另有武定縣一帶有用彝文寫成的《移薄榷濮》、楚雄市境的口傳史詩《吱咪恰》等,皆涉及天地形成、始祖誕生等方面的內容。四部史詩內容既有相同或相似之處,且又各具地域特色、各有千秋。
1.《梅葛》。流傳于姚安、大姚、永仁3縣及周圍地區(qū),楚雄市境的《吱咪恰》中也有類似的內容。1958年由云南省民族民間文學楚雄調查隊在姚安收集, 1959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60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7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再版?!懊犯稹毕狄驼Z音譯,意為說歷史。全詩5775行,分創(chuàng)世、造物、婚事和戀歌、喪葬4大部分,每部分又由許多小篇章組成,每個小篇章既是全詩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又可獨立成章。史詩雖然沒有一個完整的人物或故事貫穿始終,但內容十分豐富,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彝族先民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以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記述彝族先民開天辟地、創(chuàng)造萬物、人類起源,展示古代彝族先民的勞作、戀愛、婚事、喪葬、懷親等奇異的習俗和風尚?!皠?chuàng)世”部分,彝族先民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一個叫“格茲”的天神,他叫自己的5個兒子造天,4個姑娘造地,天地是格茲天神率領自己的子女創(chuàng)造出來的;世間萬物是天神格茲讓自己的子孫將虎尸解而形成的;神話色彩濃厚。“造物”部分,分為蓋房子、狩獵和畜牧、家事、造工具、找鹽、制蠶絲6章,神話色彩已是大大減弱。而后面的“婚事和戀歌”“喪葬”兩部分,則是古代彝族社會生活的現實反映?!睹犯稹穼倜耖g口頭流傳,無文字記錄。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由人民群眾不斷地補充、加工、修改、潤色,內容更加豐富完整,藝術上更加精美,是一部色彩斑斕的古代彝族“百科全書”。
2.《查姆》。主要流傳于雙柏縣境。1958年由云南省民族民間文學楚雄調查隊在雙柏收集,施學生翻譯,郭思九、陶學良整理, 1981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第一版;1983年榮獲云南省優(yōu)秀民間文學獎;1987年收入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國新文藝大系?民間文學集》。“查姆”系彝語音譯,意為做人的道理。彝族把記述天地間“一件事物的起源”叫做一個“查”,據說這部史詩原來共有120多個“查”,目前已經收集整理出版的只是11個“查”。書面(彝文)和口頭均有流傳,現已出版的《查姆》是根據彝文古籍的書面資料翻譯整理而成,全詩有3500余行,分上下兩部。上部主要講述開天辟地、人類繁衍和民族形成,包括序詩和天地的起源、獨眼睛時代、直眼睛時代、橫眼睛時代4章,其第三章“直眼睛時代”分干旱來臨、直眼睛人兩節(jié),第四章“橫眼睛時代”分洪水滔天、找葫蘆、配親、民族的來源4節(jié);下部主要講述萬物的起源,包括麻和棉、綢和緞、金銀銅鐵錫、紙和筆、書、長生不老藥6章?!恫槟贰飞鷦拥赜浭隽艘妥遄嫦葘μ斓亍⑷赵?、星辰、山川、河流等各種自然現象以及物種起源的所作的天真浪漫的解釋,內容豐富完整,想象絢麗神奇,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一部古樸凝重的彝族古代社會歷史畫卷。
(二)英雄史詩
楚雄州境已經出版的兩部彝族英雄史詩《阿魯舉熱》和《哈依迭古》,均收集于地處金沙江南岸的元謀、永仁兩縣涼山彝族中。
1.《阿魯舉熱》。收集時由肖開亮(畢摩)演唱,黑朝亮(歌手)翻譯,祁樹森、李世忠記錄整理。1993年收入《楚雄彝族民間中長詩選?太陽金姑娘與月亮銀兒子》中,由云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阿魯舉熱”是史詩主人公的彝族名字,其“舉”、義鷹,“熱”、義子,全意為“鷹之子——阿魯”。史詩講述說:古時一個叫“卜莫乃日”的姑娘在放牧時,一只雄鷹飛來,在姑娘頭上繞了三圈,滴下三滴鷹水在姑娘身上,于是姑娘懷孕,生下一個兒子,取名阿魯?!皟鹤佑辛藡專墒菦]有爹”,卜莫乃日只好把阿魯抱去給鷹扶養(yǎng)。阿魯長大后,告別老鷹去尋找母親。但母親沒有找到,自己卻淪為頭人“日姆”的娃子,受盡苦難。阿魯舉熱在曾被他搭救的三支鵝的幫助下,得到了鵝毛神箭和神線。這神箭和神線法力無邊,“指著巖子巖會跨,指著大海海會干,指著人人會死去?!庇谑?,他就用神箭和神線治死了日姆。日姆雖然死了,但那時還有“白天7個太陽一起出,晚上6個月亮一起出”,曬得萬物枯焦,田埂粗的蟒蛇在吞噬人畜、簸箕大的石蚌在糟蹋莊稼。阿魯舉熱決心為民除害,他射下了6個太陽和5個月亮;制服了蟒蛇,只準蛇長得竹棍粗;制服了大石蚌,只準石蚌長得手巴掌大。這英雄的業(yè)績,使“阿魯舉熱的名字,被人們永遠記在心里?!?br /> 阿魯舉熱讓大家過上“太平安康的日子”,日姆的田地房產全歸了阿魯舉熱。日姆的兩個女人也成了阿魯舉熱的妻室,這兩個女人分別住在海的兩邊。阿魯舉熱經常騎著日姆家那匹長著9層翅膀的飛馬,往來于海的兩邊。一天,阿魯舉熱騎上飛馬,準備飛渡大海去尋找自己的母親,誰知日姆原來的那個小老婆偷偷剪去了飛馬的3層翅膀,毫不知覺的阿魯舉熱乘著飛馬,才飛到海的上空,由于馬力不支而連人帶馬跌進海里。在海水淹齊脖子的時候,天上飛過一群鷹,阿魯舉熱對鷹說:“我是鷹的兒子,我是鷹的種子;現在中了女人的計,落在大海里;龍把我吞吃了,你們要報仇!”緊接著一陣海浪打來,阿魯舉熱被淹死了。
史詩以此后大海上面鷹蛇相斗,“一天老鷹贏,一天海蛇贏;天陰三日鷹為王,天晴三日蛇為王”來結束,暗示事件并未平息,斗爭仍在繼續(xù)。
2.《哈依迭古》。流傳于金沙江兩岸滇川兩省的大小涼山彝區(qū),收集于楚雄州元謀、永仁兩縣的涼山彝族中,2009年收入《云南少數民族古典史詩全集》,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哈依迭古”系主人公的彝族名字,史詩說他是虎年、虎月、虎日生,在他幼年的時候,身為獵人的父親被一個叫“阿嘸普卜”的惡茲莫(頭人)殺害,從而在他年幼的心內埋下了復仇種子。他自小“玩弓習弩”,能射得天上飛翔的黑雕,練就了一身好武藝;長大后“打仗雄赳赳,比武氣昂昂”,發(fā)誓要報殺父之仇;他離鄉(xiāng)尋得一把寶劍后,就天天練劍,直練到能將飛著的蒼蠅一劍揮去成兩截,能把風吹過來的草在空中切成兩段。于是他帶著寶劍去到阿嘸普卜部落的駐地,要報當年的殺父之仇。
哈依迭古等候了七天七夜,終于等了到阿嘸普卜。只見仇人騎著高頭大馬,“左右人如林,前邊有九千,后邊跟九百”,一幅威風凜凜的樣子朝自己走來。阿依迭古迎面上前,攔住去路,通名報姓并告知此行是“專來報父仇”之后,便一劍揮去,把阿嘸普卜劈倒在地。報了父仇的哈依迭古回到家鄉(xiāng),“向媽媽報告,媽媽開了心”。他母親送他離開家鄉(xiāng),到遠方舅舅阿吉家暫避。哈依迭古來到舅舅茲米阿吉家,他為阿吉出謀劃策,幫助阿吉打敗仇敵阿格家,收復了被阿格家占去的祖先領地,使阿吉家得以安居樂業(yè)。
后來,哈依迭古來到茲茲地,做了茲米阿支的一名將領。從此“和茲米阿支,常去糾紛場(解決糾紛);有時去打獵,有時騎馬玩。”就在這個時候,茲茲地方發(fā)生了阿支家與阿格家“爭我大你小,爭我強你弱,爭草場牧地,爭耕牛牲畜,爭娃子奴隸,爭不該爭的事”,直爭得“弓箭相對射,寶劍相對殺”,一場大規(guī)模的氏族部落戰(zhàn)爭暴發(fā)了。阿依迭古帶兵打敗了阿支家的勁敵阿格家。從此,哈依迭古揚名四方。
又過了幾年,哈依迭古回老家去探望母親。阿格家得知消息,便趁機攻打阿格家。連戰(zhàn)數日,茲米阿支也被阿格家抓去殺死。哈依迭古得知消息,立即趕回茲米阿支家,他招集部落人馬說:“一群不爭氣,一群人被割;一家不爭氣,一族人被欺;一個不爭氣,一片被殺絕;好漢不爭氣,世人被殺絕;阿支家的氣,不得不爭了!”于是,阿依迭古率領阿支部落的兵丁,同仇敵愾、殺向阿格部落。一場更大的部落戰(zhàn)爭發(fā)生了。兩大部落血戰(zhàn),“人尸堆成山,人血流成河”;哈依迭古雖然取得了這場復仇戰(zhàn)爭的勝利,但他也因看到戰(zhàn)爭的慘狀而過于哀傷,最后也拔劍“刺進自己的心窩”。戰(zhàn)爭的結果是“戰(zhàn)敗者倒下了,戰(zhàn)勝者也倒下了?!惫赖潘篮螅藗儜涯钸@位“帶兵打勝仗”的英雄,便將他的尸體砍為3截,放在3個地方火化,并在這3個地方立石作標記。據說,這便是彝族3個鍋樁石的由來。
(三)抒情長詩《五兵哥》
楚雄州境的抒情長詩,最著名的有《五兵哥》。還有《哭嫁歌》以及反映過去勞動人民受苦受難生活的《苦楚歌》《做牛工吃牛飯》等,在州境流傳甚廣。
《五兵哥》又稱為《招兵調》,流傳在楚雄市及南華縣的山區(qū)彝族中。這里介紹的《五兵哥》是流傳在楚雄市三街鎮(zhèn)境內的、具有一定故事情節(jié)的抒情長詩。1993年收入祁樹森主編的《太陽金姑娘與月亮銀兒子——楚雄彝族民間中長詩選》,由云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全詩共900多行,分為招兵、趕兵、送別、征戰(zhàn)、回家5節(jié),表達了彝族青年被強征入伍,不得不與家人離別的悲傷。長詩義正詞嚴地譴責了不義的征戰(zhàn),真實地反映了封建統治下一代青年的不幸遭遇。長詩情節(jié)簡單,抒情很重,情濃意深,甚是感人。
詩中的主人公是一家五兄弟。在戰(zhàn)火紛飛、“云南所管不太平”之際,五兄弟商量誰該應征去當兵。然而,大哥說:“當兵吃皇糧我去不成,我年紀老來歲數大,要在家中管糧管草養(yǎng)爹娘?!倍缫舱f:“當兵吃皇糧我去不成,當家理事就是我,要在家中耕田種地養(yǎng)爹娘。”三哥、四哥也都不愿去,小五年紀小,但“這回兵債躲不脫,得也要去,不得也要起身”。
小五要當兵了,六十老母怎舍得?她拉著五兒手,泣不成聲地哭訴:“媽媽一尺五寸養(yǎng)你大,左邊尿濕摟在右邊睡,右邊尿濕摟在左邊睡,左邊右邊齊尿濕,媽媽把你摟在懷中睡。干處干處兒來睡,濕處濕處媽安身,咋個養(yǎng)大成人要當兵?”是五兒舍得丟下六十老母么?不!請聽五兒的傾訴:“實話說給媽媽聽,不是孩兒撇外你,這個門戶難躲過,這回兵債躲不脫?!边@是對封建統治者無情的揭露和控訴!接著,詩以“送別”進一步控訴道:“不好了,不好了,小五兄弟當兵要走了。八十老爹聽見了,八十老爹眼淚汪汪來送行;八十老奶聽見了,八十老奶眼淚汪汪來送行?!?br /> “不好了,不得了,腳頭妻子聽見了,妻子眼淚汪汪來送行;一把拉往丈夫弓扎帶,二把拉住丈夫馬韁繩:你要當兵莫娶我,你要娶我莫當兵,你把我丟下靠何人?”“不好了,不得了,小五兄弟當兵去,老婆面前說一聲:你回去好好孝順爹和娘,早上要端盆洗臉水,晚上要裝鍋下鋪煙,早早關門早早睡,早早睡了早早起,莫給人家講是非?!边@是痛斷肝腸的送別,也是永遠的別離。
小五征戰(zhàn)來到阿佤地方,歷盡千辛萬苦,“昏昏沉沉過了五載”。他多么懷念家鄉(xiāng),多么思念親人!“這回打了勝仗把家回”。他“說起身就起身”,滿懷與家人團聚的喜悅心情,“哪怕山高水又深”,日夜兼程,回到了家鄉(xiāng),可是家鄉(xiāng)親人還如故嗎?長詩是這樣描寫的:“五兵哥來五兵哥,十個當兵九個死,獨獨回來五兵哥。戰(zhàn)馬拴在天地樹,鞍子摘在院壩心。院壩心頭長蒿草,堂屋心頭菌子生。望望四邊不見人,抖靈磕顫叫一聲。叫聲爹來爹不應,叫聲老母不回聲;姐姐嫂嫂齊叫遍,破墻爛壁不回聲。風吹天地樹遍身抖,風吹嵩草彎下身。腳頭妻子冤家禍害在哪里?腳頭妻子冤家禍害在哪方?……五兵哥來五兵哥,眼淚四股八杈淌下來,身子一軟坐下地,眼淚干了又淌濕,氣死幾回又醒來?!?br /> 這是痛斷肝腸的返鄉(xiāng)。詩中的主人公在遙遠的異鄉(xiāng)“夜夜夢家不得回,天天想母想斷腸”。可是當他“九死一生回家鄉(xiāng)”時,他的家早已人亡家破,他那與家人幸福團聚的希望變成了泡影。悲慘的厄運使他對生活失去希望,失去了理想:“早知回家這份樣,不如打仗死外鄉(xiāng)?!?br /> 《五兵哥》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封建統治下的彝族人民悲歡離合的痛苦生活。它是封建統治者征戰(zhàn)給彝族人民帶來不幸生活的一個側面的縮影。
(四)敘事長詩《賽玻嫫》
楚雄州境彝族敘事長詩有《賽玻嫫》《吉莫阿爾和乃吾絲妮》《兩個趕馬人》《太陽金姑娘與月亮銀兒子》等。
《賽玻嫫》這是一部非常優(yōu)美、抒情的長篇敘事詩,流傳于雙柏縣和楚雄市的云龍、子午、宜茨、大地基、新村等鄉(xiāng)鎮(zhèn)。它和漢族地區(qū)流傳的民間故事《七妹與蛇郎》,在內容上有相似之處。因此,也有人稱為《七妹與蛇郎》。云南省民族民間文學楚雄調查隊收集,施學生翻譯,郭思九、陶學良整理,1980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詩長1500余行,分為12節(jié)?!百惒f啤毕狄驼Z音譯,意為蛇和人做夫妻。故事內容是:
在一個屬蛇的日子,龍王領著蛇郎來到人間。蛇郎被鳥語花香的人間世界所吸引,深深地愛上了人間。暗自下決心要在人間找個妻子,永遠過歡樂的生活。蛇郎的心事,被兇惡的龍王知道了,就不準蛇郎在人間娶妻成家,于是就打開水門,“水淹天門”。但這也無法阻擋蛇郎在人間生活的意志,他終于逃出了龍宮,在人間選擇了七妹為妻。七妹的六個姐姐,看見七妹選了個渾身帶有蛇皮紋的郎君做丈夫,都竭力反對,但終究改變不了七妹愛蛇郎的決心。于是,蛇郎領著七妹回家去了。路上,他借洗澡脫去蛇皮,變成了一個十分漂亮的彝族小伙子。從此,他們夫妻倆“出門是一對,回家是一雙”,過著勤勞、幸福的美好生活。后來,他們生了一男一女,“七妹心里甜,蛇郎心里甜”,“歡歡樂樂過日子”。
這時候,好吃懶做的大姐,一心想嫁給蛇郎,就借口幫七妹帶領孩子,騙得了七妹的衣服、首飾,把七妹推下井去淹死了。大姐就假冒七妹做了蛇郎的妻子。七妹死后變成一支畫眉鳥,揭露了大姐的罪惡;大姐打死畫眉鳥要燒吃;畫眉鳥又變成紅火炭來燒大姐,大姐又把火炭丟在糞桶里;蛇郎挑糞去澆菜,火炭丟在菜園里,又變成了一棵大白菜。貪心的大姐吃了大白菜,肚子發(fā)脹,摸黑跑茅廁,跌到井里淹死了?!按蠼闼退馈?,“七妹活轉來”。從此,蛇郎和七妹,“夫妻倆相愛,親親熱熱過日子”。長詩表現了善與惡的斗爭,最后善戰(zhàn)勝惡,美戰(zhàn)勝丑。
《賽玻嫫》不僅思想內容豐富,在藝術上也有其特點:首先,是神話與現實結合,在描寫現實生活時,又賦予某些童話的色彩,并采取敘事與抒情相結合,外形描繪與細膩的內心刻畫相結合的手法來塑造人物,使詩中的人物性格十分鮮明、突出。其次,是語言簡潔明朗,表現事物樸實、生動、形象。如描繪七妹的美麗:“臉紅像桃花,眼亮像星星,鼻子剪刀口,下巴雞蛋形,辮子黑又亮,衣服漂生生,蝴蝶見了扇翅膀,喜鵲見了報佳音?!倍潭贪诵性?,描繪了七妹的臉盤、膚色、眼睛、鼻子、辮子,乃至衣服的潔白,一位美麗、純潔、聰明、能干、可愛的姑娘形象也就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了。
又如描寫七妹的穿著:“金環(huán)亮閃閃,銀鏈亮錚錚,兩耳戴金環(huán),脖子掛銀鏈。圍腰鑲金邊,手戴金鐲子,腳穿繡花鞋?!边@些語言非常簡潔明朗,表現的事物形象鮮明。
再如表現大姐外表的丑陋:“大姐滿臉麻,就像銅錢花;一對豹子眼,指甲像鷹爪;手裂蜂蜜填,腳裂用粉搽?!睂Υ蠼氵@種外表的丑態(tài)的刻畫和描寫,完全適合她“嘴是蜂蜜嘴,心是刀子心”的丑惡靈魂。
長詩在揭露這個貪心的女人,見到七妹和蛇郎送給爹媽和阿哥的金銀綢緞禮物時,只用四句詩就把她那種貪心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姐見了金銀,望花了眼睛;大姐見了綢緞,笑歪了嘴巴?!闭Z言雖然簡明,表現力卻很強,把大姐靈魂的丑惡與外表的丑陋,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來了。
(五)傳說
楚雄州境彝族的神話傳說、天地萬物傳說、人物傳說、禮俗形成傳說等等極其豐富,不勝枚舉。茲謹以三國時期彝族首領孟獲與清朝咸豐年間彝族起義領袖杞彩順的兩則人物傳說作敘述。
1.孟獲傳說。孟獲的傳說,在楚雄州境武定、元謀、祿豐3縣和滇中、滇東北及川西南的涼山彝區(qū),均有廣泛流傳。這里謹據昆明、武定等地的流傳作一敘述。
孟獲,彝名齊篤阿汶,居于滇池北岸,是云南彝族的“茲瑪”(首領)。孟獲要造一座城,但附近沒有水,城無法造,他就帶領大家去黑龍?zhí)堕_河引水造城,足足造了四十九年,城造出來了,據說這便是最早的昆明城。城造好了,漢官也帶兵殺來了。孟獲率領大家同官軍打仗。官軍人多勢眾,但對孟獲也奈何不得:白天把他殺了,丟在荒山野外,可到晚上星宿出齊的時候,他又活了回來,第二天照樣帶領大家打仗。這樣幾反幾復,官軍也拿他沒有辦法。一次,孟獲抓到了漢軍的大頭領,準備到第二天午時處斬?;始抑缓门沙鍪拐咔巴勁校⒁笫拐咛矫髅汐@不會被殺死的秘密。使者帶來許多綢緞、糕點,送給孟獲的小老婆。這小老婆便一再央求孟獲說:“留住啊,留住啊,留住那個漢官的命??;漂亮的綢緞出自漢官之地,甜美的糕點出于漢人之手??!”直說得孟獲心軟,便下令將那個漢軍大頭領放了。
一天,那個小老婆用酒把孟獲灌醉了,便甜言蜜語地說:“茲瑪啊,您真了不起,天神保佑您,永遠不會死,您哪來這么大本事呀?”孟獲說:“他們哪里知道,不論誰殺死我,只要不把我的心挖出來,用尖刀草穿著在火上烤干,我就永遠不會死;殺死了,也能活轉來?!辈痪?,官軍知道了這個秘密,于是再次發(fā)動進攻,殺死孟獲后照此辦理,孟獲就等到“扁擔開花、石頭結果”之年才能活過來了。
孟獲領著大家造的那座城,造了“七七四十九”年,卻只管了“七七四十九天”,就被官軍占去了……
2.杞二都督傳說。流傳于南華、楚雄、雙伯3縣市的山區(qū)。杞二都督的名字叫杞彩順,南華馬街銹水塘人。他從小給莊主放牛養(yǎng)馬,還做雜役。一次,他放的牛不見了一條,莊主不但扣掉他的全部工錢,還將他打得皮開肉錠。杞彩順是個有血性的硬漢子,便邀約了一些窮苦人跑到后山造起反來,“鬧得四鄉(xiāng)八界的莊主們連門邊都不敢跨一步”。他起事兩年,李文學也在彌渡的天生營起義,當了彝家兵馬大元帥。李文學派人找杞彩順聯合,封杞彩順當阿雄(南華馬街)的都督。人們就叫杞彩順為杞二都督,他身材不高,力氣很大,武藝高強,使起刀來,二三十人都不敢挨擾他的身。他打起仗來猛如虎,百十人的清兵,被他一個人橫沖直闖,亂殺亂砍,像砍麥瓜一樣,只見人頭落地。清軍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鐵彈丸倮倮”。只要聽見他的馬鈴響,清軍便嚇得到處跑躲。杞二都督管轄的地盤橫直要走五六天的路程,但他穿的仍是麻布衣裳。他跟他底下的人很和睦,每次吃飯都要問底下的人:“格有回來完了?”要是有人還沒有回來,他都親自將飯扒開留下來。他還熱心幫助老百姓辦事。有一次,一個放羊老人找到他說,因家里太窮,兒子三十好幾討不著媳婦。杞二都領著老人,幫他兒子說了個媳婦,還拿錢給他家辦了婚事。
(六)機智人物故事
楚雄州內彝族機智人物故事,流傳較廣的是張沙則的故事。張沙則系今武定縣田心鄉(xiāng)(原屬插甸境)法塊村人,是故人們又稱他為“法塊沙則”,他曾與傅如山一道領導了“上十三村”人民的反土司斗爭,但流傳下來的卻是憑智慧與土司、地主、奸商、官吏作斗爭的故事。其故事幽默詼諧,生動活潑,深受人民大眾喜愛,如《三八二吊三》《九十九丘田》《打憨官》《歪鍋配歪灶》《吹吹打打》《賣懸崖》等等。所說的人物、地點等,都與現實生活緊密相扣。
1.《三八二吊三》。又名《老爹換餉午、孫子換布穿》,講的是沙則應昆明城內一富商之約,從武定組織一千吊錢的皮貨山珍運到昆明。貨到后,富商只給一吊錢便將貨物留下。沙則不服,富商示意管家、賬房拿出算盤,什么“三七二一”、什么“七九六三”,算盤珠子敲得劈啪響,但最后都是“九九歸一”,一吊錢!沙則心知明斗已斗不過,便拿著一吊錢退去,背后傳來富商及其管家、賬房們“死倮羅”“憨倮羅”的辱罵和嘲笑聲。
沙則回到馬店叫店家喂好馬,分咐手下準備午飯后出發(fā)。自己也帶了幾文小錢上街,看見富商的父親正帶著孫子在街上閑逛,便跟上去,口里不時念叨著“三八二吊三”“三八二吊三”,老者聽到,有點耳熟,回頭一看,是沙則,便道;“大侄子,忙什么生意啊,明明是三八二吊四嘛,怎么會三八二吊三呢?”沙則裝出一幅猛然醒悟的樣子,哎喲一聲,連說“謝謝老伯,謝謝老伯,虧得您提醒,要不然我這筆賬就要算錯了,那虧可就吃大了呀!”接著熱情地抱過小孩,請這祖孫倆去最好的館子吃飯。酒至半酣,沙則說小孩子大魚大肉可能吃不慣,要抱出去給他買糖果點心,老者同意。沙則抱起小孩先到飯店賬房說,那老者是皮貨富商的父親,你們好好招侍著他,等會兒我再回來。接著又抱著小孩來到布店,向布店老扳要了一千吊錢的布匹,說是皮貨富商做交易要用,派人將布匹送往馬店,交給自己的手下。布店老扳和皮貨富商是相識的,見到沙則是帶著富商的兒子前來取貨,也就深信不疑。布送走了,沙則和布店老扳寒暄一陣后,說自己忙,先把小孩放在這里,等會兒皮貨富商會過來付賬。說完,便走出去了。
沙則趕到馬店,分咐手下立即出發(fā)。自己卻留下來,漫步走到五華山頭,在樓閣上用濃墨題寫了4句送給奸商的打油詩,才飄然離去。其打油詩云:“人人說是倮羅憨,可是倮羅也不憨;老爹換餉午,孫子換布穿。”
2.《九十九丘田》。講的是沙則的家鄉(xiāng)法塊村,經幾代人的努力,人們在村子下面開出了鱗次櫛比的九十九丘梯田,法塊村脫離土司統治后,這片梯田可以買賣。插甸境一戶有錢有勢的地主,看中了法塊村下這片帶有亞熱帶河谷風光的梯田,但懾于沙則的威望,不敢霸占,而想強買,便不時帶派出家丁、狗腿,到法塊挑撥離間、制造事端、進行騷擾。
一年秋后,沙則叫人傳過話去,條件是只賣九十八丘,到底一丘田(最下面的一丘)不賣;要現金交易,一手立據,一手交錢。地主聞知大喜,立即和師爺帶著銀兩前去立據。沙則殺雞款待,并把那九十八丘田的田主叫來,一家一家地詳細詢問賣主姓名,田地四至,田面積,犁田所需牛工數,可播籽種數,栽秧所需人工數,最高年產量,平常年產量,等等。還沒問完半數田主,便讓作記錄的師爺手發(fā)麻,旁聽的地主打瞌睡,紙張也快用完了。于是沙則站起來說道:“好了好了,這片田的名字就叫九十九田,就請師爺寫上‘九十九丘田,到底一丘田不賣’,然后由我作主,賣給你們,好不好?”地主和師爺聽后大喜,連聲說好。于是師爺重備筆墨,鋪開白紙,為雙方寫下田地買賣契約。契約上明寫“法塊村下九十九丘田,到底一丘田不賣。剩余田畝以白銀若干兩為價,悉數賣給插甸某村某某老爺,立此為據?!辈⒆⑸稀按藫涣ⅲ舾呱綕L石,永不回頭;賣方子孫貧困不得加收,富貴不許贖回?!弊詈罅⒓s雙方各在自己名上按下手印。隨即付款成交。
來年春天,地主派人去種這九十八丘田,可到田頭一看,法塊全村農民正在這些田里耕種,遂大驚訝,立即回去報告地主。地主拿著契約前來論理,沙則說:“對啊,這九十九丘田,歸根到底,我是一丘也不賣??!”地主于是打起官司,并把官司從武定州打到云南省,皆因對“到底”二字的解釋歧義而敗訴。
(七)民間歌謠
楚雄州境彝族民間歌謠十分豐富。有勞動歌謠,如《做弩歌》《打獵》《種蕎》《蓋房》《犁田》等。然而,在民間歌謠中所占分量最大、流傳最廣大的是情歌和山歌。下以“阿乖佬”情歌和“阿蘇者山歌”為例。
1.阿乖佬情歌。“阿乖佬”是彝族傳統情歌的一種歌體。因常在每句唱詞后面加唱“阿乖佬”或“仁義羅”為尾聲而得名。主要流行于楚雄州內的雙柏縣和楚雄市山區(qū)。這是一種邊唱邊跳的情歌,唱詞都是“二二三”格式的七字句,一般每兩句為一節(jié)(亦有四句一節(jié)的),每唱完一句或一節(jié)唱詞后,加唱“阿乖佬”或“仁義羅”為尾聲。對唱“阿乖佬”情歌,其基本順序,大體是按青年男女初識、試情、相愛、熱戀、鐘情的發(fā)展過程進行的。如:
男:跳笙來,跳笙來, 有情小妹跳笙來, 阿乖佬!
女:不有腌菜咋做湯, 不有小曲咋開腔, 阿乖佬!
男:大石堆來小石堆, 妹有小曲不要推, 阿乖佬!
女:小小綠葉兩面綠, 妹和小郎才相熟, 阿乖佬!
如此酬唱對答下去,彼此相互了解,開始產生了好感,于是,便邊跳邊唱,互相贊美:
男:大田大地栽慈菇, 小郎稱妹老師傅, 阿乖佬!
女:小星沒有太陽明, 妹子沒有郎聰明, 阿乖佬!
男:一條大江淹山腳, 那是鯉魚臉皮薄, 阿乖佬!
女:郎是月亮大路走, 妹是小星跟郎走, 阿乖佬!
“阿乖佬”體情歌,由于它短小、即興,在抒發(fā)個人情感上更是得天獨厚,因此它不僅彝族青年喜愛,當地漢族青年男女也非常喜愛,也會跳唱“阿乖佬”體情歌。
2.阿蘇者山歌。“阿蘇者山歌”是廣泛流傳于楚雄市山區(qū)及相鄰的南華、南澗、景東等縣哀牢山彝族地區(qū)的一種山歌體民歌。清代嘉慶和宣統的兩部《楚雄縣志》均載縣內羅羅彝族“星回節(jié)燃炬、吹葫笙,交頭跌腳,跳舞節(jié)歌,飲酒為樂?;閱式匀?。”“阿蘇者”山歌便是節(jié)歌的一種,以唱為主,踏節(jié)合歌,這種山歌適應性很強,屬于上下句的對唱式,可與情歌、青棚調、苦情歌及敘事內容的民歌雜唱。唱時,三弦為伴奏,旋律不變,每兩句為一節(jié),每節(jié)后必加“阿蘇者,喲啰”一句為尾聲。如:
表達探情的:
吃茶想起茶山路,唱調想起玩笑人。阿蘇者,喲啰!
三年烤就高梁酒,今日才到酒壇邊。阿蘇者,喲啰!
妹是桂花香十里,郎走千里為花香。阿蘇者,喲啰!
阿妹交了十多個,不及今日這知心。阿蘇者,呦啰!
表達贊美的:
人才還比花好看,情意還比海水深。阿蘇者,喲啰!
小嘴就像櫻桃樣,眼睛就像天上星。阿蘇者,喲啰!
觀音好看泥巴做,阿妹好瞧自生成。阿蘇者,喲啰!
芭蕉樹小葉子大,阿妹年輕主意高。阿蘇者,喲啰!
表達愛情的:
高山砍柴木渣飛,難逢難遇在一堆。阿蘇者,喲啰!
哥是高山打獵匠,妹是麂子隨后跟。阿蘇者,喲啰!
載下苗棵望收成,做下哥妹望成雙。阿蘇者,喲啰!
相交吃著糯米飯,糯米成團不分開。阿蘇者,喲啰!
表達思情的:
白天想你望太陽,夜頭想你望星星。阿蘇者,喲啰!
不想只是睡著了,不掛只等死那天。阿蘇者,喲啰!
想你想成黃菜葉,掛你掛成韭菜匹。阿蘇者,喲啰!
想你心肝氣昏掉,吃飯錯端菜大碗。阿蘇者,喲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