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劇是中國彝族戲曲的一個劇種,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世紀50年代在彝族民間傳統(tǒng)藝術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是我省四大民族劇種中最年輕的劇種。

楚雄彝族從來就能歌善舞。其創(chuàng)世紀史詩《梅葛》《查姆》,英雄史詩《阿魯舉熱》以及其他一些長詩,就是以說唱形式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群眾性場合,也常常喜歡以歌代言,進行賽歌、對歌,或者說"克智詩"斗智比識。至于"打跳"歌舞,更是各種集會少不了的活動。這些豐富的民間文藝活動,無疑為彝劇的誕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彝劇的劇本文學以散文體、七言體、十言體為其唱詞格式。彝劇的劇目題材大多反映彝族現(xiàn)代生活,劇中的人物都給觀眾有強烈的親切感。在彝劇語言上,除保留其鮮明濃郁的民族特色外,人物對普遍采用了"漢語彝腔"這一形式,并采用彝族擅長的比興手法潤飾消除了語言障礙,使得彝劇為更多群眾所接受;在表演上,以彝族活動作為基礎,采用"疊腳"等民族舞蹈的舞步、身段,并借鑒其他地方劇種的表演技巧,衍化出歡快步、迎客步、送客步、勞作登山步、俯身步、跌腳步等一系列動作。彝劇的音樂由民歌小調(diào)(如〔梅葛調(diào)〕〔曼莫若調(diào)〕〔過山調(diào)〕等)、舞曲、器樂曲(如"蘆笙曲""月琴曲""嗩吶曲"等)結合形成,稱"山歌體"。表演采用"疊腳"等民族舞蹈的舞步、身段,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民族色彩。彝劇在舞蹈、服裝、燈光、布景等方面,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表演者注意吸收別的戲劇藝術的長處,以豐富彝劇的藝術表現(xiàn)力。

從1947年永仁縣小學教師羅守仁、李鳳章編劇的《委員下鄉(xiāng)》等劇目的出現(xiàn),到1958年大姚縣曇華麻稈房業(yè)余劇團楊森等等一批彝族青年運用歌、舞、白三者相結合的形式,為“西南區(qū)民族文化工作會議”編演的《半夜羊叫》等劇目的演出,得到了與會代表和文化部副部長夏衍的充分肯定,標志著作為一個劇種的彝劇的誕生與形成?!对颇先請蟆吩鴪蟮勒f:"大家不僅對這出戲本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而且對這個年輕的民族劇種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后,楊森等人又創(chuàng)作編排了彝劇《曼么與瑪若》,連同原來的《半夜羊叫》,一起參加了1962年的云南省首屆民族戲劇會演,同樣獲得了成功。這兩出戲的劇本,被收入《少數(shù)民族戲劇選》由戲劇出版社出版及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兄弟民族戲劇集》。彝劇,作為一個新興的劇種,載入了中國大百科全書。
但彝劇真正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突破藝術創(chuàng)作“瓶頸”,走向全國,則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遵循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才創(chuàng)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以趙星耀創(chuàng)作、武定縣文工隊演出的小彝劇《歌場兩親家》、八場中型彝劇《銀鎖》、五場彝劇《剎則傳》、大型彝劇《鳳鳴九天》等代表作品的出現(xiàn)為標志。1984年楚雄州組建了專業(yè)彝劇團,1985年楚雄州彝劇團參加云南省第二屆民族戲劇匯演,演出了《銀鎖》《篾獨尼鬧店》(后改為《鬧店》)《跳歌場上》《春蕩彝山》4個彝劇?!短鑸鋈恕贰墩苹鹑恕贰躲y鎖》《曼么與瑪若》《歌場兩親家》《查德恩塔》等一批彝劇分別榮獲全國少數(shù)民族戲曲劇種錄像演出獎、全國少數(shù)民族題材戲劇劇本獎和云南省現(xiàn)代戲創(chuàng)作劇目獎。其中《銀鎖》八易其稿,在云南省第二屆少數(shù)民族戲劇調(diào)演暨全國少數(shù)民族戲劇錄像觀摩演出,得到文化部門專家的肯定和好評,被譽為“彝劇發(fā)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

到目前為止,彝劇已創(chuàng)刊作出了60多個劇目。彝劇一直在用最優(yōu)美的彝族生活,表現(xiàn)最美的彝人形象,愿彝劇這朵誕生在楚雄彝山的民族戲劇的鮮花,如千里彝山盛開不敗的馬櫻花,越開越艷。